问题描述
在日常的服务器管理和网络工作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棘手的「网络跳板」问题。这个问题可以被清晰地抽象为一个经典的 A-B-C 模型:
- 场景:我们有 A、B、C 三台位于不同网络的服务器,它们都拥有静态地址。
- 挑战:由于防火墙、安全组或网络隔离策略,节点间的连通性受到了限制:A-B 之间可以互相访问,B-C 之间可以互相访问,但 A-C 之间无法直接建立连接。
- 目标:我们需要建立一条路径,让 A 能够 透明地 访问 C 上的服务,就如同它们之间存在直接路由一样。所有复杂的流量转发都应在幕后由 B 完成,对 A 上的应用程序完全无感。
这个看似抽象的模型,其实在现实世界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,例如:
- 企业内网穿透:A 是仅能访问公司内网的开发机,B 是一台同时拥有内外网权限的网关 / 堡垒机,而 C 是位于公网的某个云服务。我们需要让开发机 A 能直接调用公网 C 的 API。
- 虚拟化开发环境:A 是你的办公电脑,B 是用于部署虚拟化开发环境的服务器,C 是运行在 B 上的虚拟机(使用 NAT 模式,常见的 Docker、Hyper-V 等虚拟化技术均默认采用 NAT 模式)。你想从远程直接访问虚拟机 C 内部署的服务,同时避免将 C 暴露给公网。
- 骨干网 IPv6 改造与兼容:随着网络技术演进,运营商或者企业的骨干网已全面升级为纯 IPv6 环境,但数据中心内仍存在部分仅支持 IPv4 的老旧设备(如存储、监控设备)。A 是老旧的 IPv4 设备,C 是 IPv6 网络中的服务, B 是处于网络边缘且同时拥有 IPv4 和 IPv6 连接能力的双栈服务器。此时需要使 A 无缝访问 C,从而在不淘汰旧有硬件的前提下,平滑地完成网络架构的现代化改造。
- 跨校网络加速与中转:主机 A 在位于大学 A,无法稳定访问位于大学 C 的服务器 C。但你有服务器 B,它与 A 和 C 之间都有良好的网络连接,此时 B 就可以作为理想的中转节点。
面对这类挑战,利用 Linux 内核自带的 隧道(Tunnel,TUN)机制 和 网络地址转换(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,NAT)机制,是一种极其优雅且高效的解决方案。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实现原理,并提供一份清晰、可复现的配置指南。
2025/10/4大约 15 分钟